查看原文
其他

木心祭:启示【三】

鹤无粮 木心的塔中之塔 2022-07-20

“生活的过程,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,常常是个无效的自我教育的过程。然而总得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。“

——木心

 

木心在美国过六十岁生日



这句话本身就很好玩,所以木心说,“生活是好玩的,”,”奉劝诸位:除了灾难、病痛,时时刻刻要快乐。”


木心一生单身,没有后代,而天才的后代,大多流于平庸,这原因,固然是后代天赋不及父辈,主因还是后天的自我教育没见成效,只是在吃先辈的老本。生活若要好玩,自我教育想见成效,需要一个前提,

 

木心说:“所以为人之道,第一念,就是明白:人是要死的。

 

中国缺少两种教育,一种是性教育,一种是死亡教育,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,这两种教育都是缺失的,这就导致,当性的原始欲望在体内涌动,人们心生的不是喜悦,而是恐惧;当面对亲友的离世,除了心生悲痛,留下更多的,将会是伴随一生的对死亡的未知恐惧,除非我们提早搞清楚,性和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


李安导演的电影《色戒》


 

现实中,若想了解性与死亡的真谛,只能靠自学,偷学,自然成长,这样学来的知识难免是残缺的,畸形的。然而,一个人对性和死的认知,直接关乎到,对自我生命的价值判断和对待人生的态度。


死亡,这是哲学里面唯一重要的问题,想要解答这个问题,想要弄清楚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就要反复去研究生命的终点——死亡。

 

在成长的过程中,身边的亲友离逝,就是在被动的接受死亡教育,动画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是很好的死亡教材,西方人不忌讳谈论死亡,他们普遍信仰宗教,老人去世,会对孩子说,爷爷奶奶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,孩子长大后,学到自然科学,即便知道没有天国,而情感上已经接受了。

 

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



“人在平时是不想到死的,好像可以千年万年活下去。这种心理状态,就像佛家说的“贪、嗔、痴”——“嗔”,老怪人家,老是责怒;要这要那,叫“贪”;一天到晚的行为,叫“痴”。总之,老是想占有身外之物,买房,买地,买首饰,买来了,就是“我的”,自己用完还要传给儿孙。放眼去看芸芸众生,不例外地想占有。“

——木心

 

我生在80年代,改革开放初期,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市场经济建设,那时候,身边大多还都是老实本分的长辈,他们甘于原有的生活,平淡有滋味,如今30多年过去了,身边很难再看到这样的人了。我的小时候,与伙伴们一起放牛,割草,野浴,捉鱼······不知道留下多少童年快乐,

 

看冯小刚的《芳华》,最后一幕旁白:“我不禁想到,一代人的芳华已逝,面目全非,虽然他们谈笑如故,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。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,话虽不多,却待人温和。“


冯小刚导演电影《芳华》


 

人们咀嚼着岁月的苦果,也回味着内在的甘甜,只是很快便忘记了那甘甜,只想一味的永远摆脱这苦果。苦尽甘来,苦不在,甘何来?生活是好玩的,在会玩的人面前,并不会因时代而改变,无论周遭如何,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
 

木心说他愿意生活在这个时代。木心在做青年教师的时候,就知道辞去教职,远离喧嚣,一个人上莫干山闭关苦读。十年浩劫出狱后,年过半百的木心又孤身赴美,开启他艺术生命的二次青春。这是现代版魏晋高士的故事,可小隐于竹林,亦可大隐于闹市。

 

竹林七贤图



若要生活好玩,还要学会一个技能,木心说的“冷贤”:“所谓“冷”,就是你决绝了的朋友,别再玩了。不可以的。“

 

这在常人很难做到,中国的人文传统讲究的是待人以礼,”逢人且说三分话,未可全抛一片心。“再加上中国人的面子心理作祟,人情来往,酒桌饭局,应酬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,而这样的社交又多半流于无效。人生短暂,精力有限,如不加以精确的分配,必难有大成。木心曾阐述过自己处世待人的四个态度:

 

彼佳,彼对我无情——尊敬之。

彼佳,彼对我有情——酬答之。

彼劣,彼对我无情——漠视之。

彼劣,彼对我有情——远避之。

 

我一开始理解不了,木心对李梦熊的冷贤,两个互为知己的天才,怎么能说断就断了呢,后来看得多了,也释怀了,第一:两个当世罕见的天才,固然惺惺相惜,但也同样,天才的独特个性,势必产生排异。第二: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,李梦熊狂放不羁,在那个年代是极其危险的,木心既然要以“不死殉道”,自然要冷了李梦熊。

 

木心接着说:““贤”,就是绝交后不要同人去作对,放各自的活路。他们要堕落,很好,悬崖深渊,前程万里。“

 

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山



这里不得不提到耶稣,木心在《文学回忆录》中,用了四个章节写《圣经》,其实就是在谈耶稣,木心只谈《圣经》的文学性,把耶稣当成艺术家来看,且是集中的艺术家。


耶稣的许多布道,都是话里有话,富含哲理,极尽隐喻,象征,常人很难领会。耶稣许了很多愿,行了很多神迹,耶稣代替世人受苦,跟随耶稣的人都得救了,背离耶稣的人从此跌入痛苦的深渊。

 

木心据此说: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激化,就是生活中的快乐。耶稣行了许多奇迹,我们是凡人,不会有奇迹。但有一点,被你抛弃的人,后来都堕落了。和你一起的人,多多少少有成绩,这就是生活中的快乐。

 

木心描绘的这种现象,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得到验证,你帮助过很多人,可能是无偿的,这些人记住了你的好,他可能会去帮助其它人,这是爱的传递。多年后再遇到你曾经帮助过的人,他变得更好了,这就是生活中的快乐。


小小书吧  一方净土


 

我有个习惯,但凡读到了好书,就想买来送给要好的朋友,觉得自己看了可以受益的作品,也可以影响他们(实际上未必如此)。后来,开了一间小小的书店,所进图书也是单凭自己的喜好来定,那出发点,也是如此,倘若有人进了我的小店,看了一本书,又受其影响,也许就改变了他的一生,我觉得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。现在想想,我做的这些事情,都不是徒劳的,事情的本身就会让人快乐,如果有了更好的结果,那就是这个世上的神迹之一了。

 

“缅想我的读者,如海宁观潮之感。我的读者属于我的晚辈,而属于孙辈者更多,是则隔两代也。上海美专、杭州高中、上海浦东、工艺一厂、美国纽约,我教过五代人。“

——木心遗稿

 

想想一个人,家财万贯,儿孙满堂,又怎样?一点也不威风,我觉得木心好威风,他活着的时候,一个人,影响了他身边来来往往的那么多人,当年听文学课的那群艺术家皆成名成腕,他们一生都会念着木心的好,而木心的好又岂止这些,木心天上有知,这世上有多少人一直念着他的好,后世就会有无数倍的人追随。

 

“说起来是众生竞读我书,我很威风。但翻个面,那是我为众生写书,服苦役,读者人手一册,才是真威风。”

——木心遗稿

 


木心不仅威风,还是美男子,美男子并不稀奇,稀奇的是美男子配上美诗,美文,美画,简直美得一塌糊涂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